「以為能夠達到般若的極限吧。/堅持到最後等待按下快門的瞬間,/他凝視一道無人見過的光芒。」
——卞義洙 Byeon Eui-Su〈求道〉
「盲人第一次撞牆時,沒有人相信他說牆就在那裡。人民只有在看到盲人從身上撕下塗繪壁畫的碎片後,才發現這堵牆。」
——金鶴中 Kim Hak-Jung〈壁畫1〉
「我們吃火的金蛋/我們吃火的味道/我們吃火的感覺/我們吃火之夢/我們吃火之歌/我們吃火的屠殺//我們是在火中誕生」
——盧泰孟 Nho Tae-Maeng〈可憐那些山丘,樹燃燒火和血——安魂曲 2-2〉
本書收錄姜秉徹(Kang Byeong-Cheol)、梁琴姬(Yang Geum-Hee)、李熙國(Lee Hee-Kuk)、姜顯國(Kang Hyeon-Guk)等23位韓國詩人的作品,年代分布自1940至1990,跨距超過半世紀,創作風格和表達內容廣泛。書寫主題涵蓋自然地理、交通人文、宗教與抽象藝術、社會批判與疫情紀錄,包羅萬象。可見韓國詩人對地誌人文的關懷,以及創作性思考與實踐的精神。
——卞義洙 Byeon Eui-Su〈求道〉
「盲人第一次撞牆時,沒有人相信他說牆就在那裡。人民只有在看到盲人從身上撕下塗繪壁畫的碎片後,才發現這堵牆。」
——金鶴中 Kim Hak-Jung〈壁畫1〉
「我們吃火的金蛋/我們吃火的味道/我們吃火的感覺/我們吃火之夢/我們吃火之歌/我們吃火的屠殺//我們是在火中誕生」
——盧泰孟 Nho Tae-Maeng〈可憐那些山丘,樹燃燒火和血——安魂曲 2-2〉
本書收錄姜秉徹(Kang Byeong-Cheol)、梁琴姬(Yang Geum-Hee)、李熙國(Lee Hee-Kuk)、姜顯國(Kang Hyeon-Guk)等23位韓國詩人的作品,年代分布自1940至1990,跨距超過半世紀,創作風格和表達內容廣泛。書寫主題涵蓋自然地理、交通人文、宗教與抽象藝術、社會批判與疫情紀錄,包羅萬象。可見韓國詩人對地誌人文的關懷,以及創作性思考與實踐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