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裡的動物和牠們的產地
◎清大熱門通識課精華集結
◎台大科教中心「甲骨文與金文」專欄延伸
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記載了很多古代生活的資訊。但你知道嗎?古代有許多野生動物也都記錄在甲骨文裡。從甲骨文的字形,我們可以和現存的動物相對比,比如大象的長鼻、老虎的橫紋,都呈現在三千多年前的龜甲、獸骨上頭。當然也記載了已經滅絕或從中土消失的動物,供後人想像。
本書作者為澳洲國立大學考古學博士。在國立清華大學開設極受學生歡迎的甲骨文通識課,他結合了最新考古挖掘資料與甲骨學,從甲骨文字的造字初義,帶領學生穿越到古代世界一窺那些在中國已滅絕或瀕危的動物。從狐狸、彌猴、黑熊,到神話動物龍與鳳以及名叫「虹」的怪物,讓我們一起從野生動物到想像生物,見證這個令人好奇且興奮的古代世界吧!
*大象與人是夥伴還是競爭對手?
我們經常使用的「為」這個字,其實和大象有關係。「為」的甲骨文字形是「一隻手牽著象鼻」,表示人在「馴象」,讓大象替人工作,引申為「有所作『為』」的意思。今日亞洲象是瀕危物種,只分布於中國西南和東南亞、南亞一帶。但其實在上古中國許多地方可能都有大象棲息,自古就跟人生活緊密,也因此當人類活動範圍擴大,大象就可能因棲地受破壞而被迫遷徙。
*馬來貘不是來自馬來半島?
除了受人類的活動影響,古代不少動物都因氣候變遷而滅絕或移居。比如名字很「外來種」的馬來貘曾活躍於中國大地。甲骨文中有個「貘」字,形狀是以略長而彎曲、下垂的鼻子為特色,跟今日貘的外貌相符,卻在古文獻中被認為是大貓熊,這可能跟牠黑白相間的毛色有關。其實,「貘」自古有之,從古代的貘型器皿就可看見今日馬來貘的樣子,而且在漢代早已是民間人士可以養的寵物了,直到唐代都活躍於中原。
*龍與鳳是想像還是真實存在?
「龍」「鳳」是華人社會最具象徵性的神話動物。不過,「龍」最初是不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生物呢?商代晚期金文與甲骨文字裡的龍又隱藏著什麼訊息呢?其實我們現在所見的「龍」形象,是到了宋元時期才逐漸定型的。那麼最早的龍究竟又是什麼?其實「龍」很可能是起源於商代對「蟒」的崇拜,當時華北仍是暖濕適合「蟒」生活的環境。《左傳》中獻給夏王的「龍料理」應該就是「蟒料理」,因為「蟒」的營養價值高,味道鮮美吃起來像雞肉,也可以當作中藥材。至於百鳥之王「鳳」,可從甲骨文字裡頭上與尾巴的羽毛特徵,判斷是在中國瀕危的綠孔雀。
◎清大熱門通識課精華集結
◎台大科教中心「甲骨文與金文」專欄延伸
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記載了很多古代生活的資訊。但你知道嗎?古代有許多野生動物也都記錄在甲骨文裡。從甲骨文的字形,我們可以和現存的動物相對比,比如大象的長鼻、老虎的橫紋,都呈現在三千多年前的龜甲、獸骨上頭。當然也記載了已經滅絕或從中土消失的動物,供後人想像。
本書作者為澳洲國立大學考古學博士。在國立清華大學開設極受學生歡迎的甲骨文通識課,他結合了最新考古挖掘資料與甲骨學,從甲骨文字的造字初義,帶領學生穿越到古代世界一窺那些在中國已滅絕或瀕危的動物。從狐狸、彌猴、黑熊,到神話動物龍與鳳以及名叫「虹」的怪物,讓我們一起從野生動物到想像生物,見證這個令人好奇且興奮的古代世界吧!
*大象與人是夥伴還是競爭對手?
我們經常使用的「為」這個字,其實和大象有關係。「為」的甲骨文字形是「一隻手牽著象鼻」,表示人在「馴象」,讓大象替人工作,引申為「有所作『為』」的意思。今日亞洲象是瀕危物種,只分布於中國西南和東南亞、南亞一帶。但其實在上古中國許多地方可能都有大象棲息,自古就跟人生活緊密,也因此當人類活動範圍擴大,大象就可能因棲地受破壞而被迫遷徙。
*馬來貘不是來自馬來半島?
除了受人類的活動影響,古代不少動物都因氣候變遷而滅絕或移居。比如名字很「外來種」的馬來貘曾活躍於中國大地。甲骨文中有個「貘」字,形狀是以略長而彎曲、下垂的鼻子為特色,跟今日貘的外貌相符,卻在古文獻中被認為是大貓熊,這可能跟牠黑白相間的毛色有關。其實,「貘」自古有之,從古代的貘型器皿就可看見今日馬來貘的樣子,而且在漢代早已是民間人士可以養的寵物了,直到唐代都活躍於中原。
*龍與鳳是想像還是真實存在?
「龍」「鳳」是華人社會最具象徵性的神話動物。不過,「龍」最初是不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生物呢?商代晚期金文與甲骨文字裡的龍又隱藏著什麼訊息呢?其實我們現在所見的「龍」形象,是到了宋元時期才逐漸定型的。那麼最早的龍究竟又是什麼?其實「龍」很可能是起源於商代對「蟒」的崇拜,當時華北仍是暖濕適合「蟒」生活的環境。《左傳》中獻給夏王的「龍料理」應該就是「蟒料理」,因為「蟒」的營養價值高,味道鮮美吃起來像雞肉,也可以當作中藥材。至於百鳥之王「鳳」,可從甲骨文字裡頭上與尾巴的羽毛特徵,判斷是在中國瀕危的綠孔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