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歷史學專業化過程裡,對自己學科性質的界定、知識與現實結合的方式、方法學的建構,都出自歷史主義的思維方式。這期間出現的歷史知識理論、史學方法教科書,以及大量的歷史研究,都籠罩在歷史主義的思維下,且十九世紀的德國史學專業化與宗教的虔誠及澎湃的民族建國運動是合而為一的。
本書以「知識旨趣」面向勾勒十九世紀德國史學的發展輪廓,共六章:
第一章 綜覽論述蘭克到韋伯的知識旨趣變遷。
第二章 聚焦於蘭克客觀史學中蘊含的現實旨趣。
第三章 論述蘭克的學生──德羅伊森,以一本他的傳記評介來突顯其學術與政治的結合。
第四章 藉洪寶德〈論史家的任務〉一文,了解歷史主義史學實際上是附著在「理念」思維上的政治產物。
第五章 藉評介韋伯〈「客觀性」〉一文,說明其繼承理念史學時,又對傳統歷史主義史學宣戰的立場。
第六章 藉韋伯〈「客觀性」〉一文,指出其理想型方法學是理念與實證史學辯證發展的結果,揭露理念與自然主義實證史學糾結中的知識旨趣問題。
上述各章包括
「論述」——給讀者全貌。
「譯注」——以歷史主義經典文章,讓讀者能親近歷史主義的史家。
「評介」——詮釋經典論述。
本書以「知識旨趣」面向勾勒十九世紀德國史學的發展輪廓,共六章:
第一章 綜覽論述蘭克到韋伯的知識旨趣變遷。
第二章 聚焦於蘭克客觀史學中蘊含的現實旨趣。
第三章 論述蘭克的學生──德羅伊森,以一本他的傳記評介來突顯其學術與政治的結合。
第四章 藉洪寶德〈論史家的任務〉一文,了解歷史主義史學實際上是附著在「理念」思維上的政治產物。
第五章 藉評介韋伯〈「客觀性」〉一文,說明其繼承理念史學時,又對傳統歷史主義史學宣戰的立場。
第六章 藉韋伯〈「客觀性」〉一文,指出其理想型方法學是理念與實證史學辯證發展的結果,揭露理念與自然主義實證史學糾結中的知識旨趣問題。
上述各章包括
「論述」——給讀者全貌。
「譯注」——以歷史主義經典文章,讓讀者能親近歷史主義的史家。
「評介」——詮釋經典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