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入最近寫的十篇論文,附錄四篇文章。全書重點有四:
1. 討論世德堂《西遊記》中的禪宗痕跡。
2. 接續前書《《西遊記》、胡適與魯迅散論》未竟之課題,論述胡適、魯迅與顧頡剛的學術互動,以及顯露的學者風範。
3. 在新作《《西遊記》中神明的由來:兼談《封神演義》、《金瓶梅》及其他》基礎上,進一步研究《西遊記》中提及的神明玉皇大帝、烏巢禪師、 泗洲大聖的由來。
4. 從「香山」與「定光佛」這一新視角切入,對《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的著作年代提出新看法。
相信本書的出版,會對世德堂《西遊記》、胡適、魯迅、顧頡剛在民國時期傳統小說研究的互動情況與學者風範,以及《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的著作年代,進一步深入了解,作出貢獻。特別是世德堂《西遊記》出現一些說法:孫悟空一翻「十萬八千」里、西天取經「十萬八千」里、大藏經數五千四十八卷、地藏王神獸稱「諦聽」等等,都顯示世德堂《西遊記》的編寫者是知悉禪宗語錄燈錄的。這一點,也可以從《西遊記》第二回:「祖師復登寶座,與眾說法,談的是公案比語。」看出!而指出世德堂《西遊記》中的濃厚的禪宗身影,恰恰是本書最大的亮點。此外,本書另一亮點是透過南天寶德關/寶德關這一視角,探知陽本《西遊記》、《封神演義》受《華光天王傳》影響,其成書在《華光天王傳》(萬曆二十二年至二十八年間成書)之後。
1. 討論世德堂《西遊記》中的禪宗痕跡。
2. 接續前書《《西遊記》、胡適與魯迅散論》未竟之課題,論述胡適、魯迅與顧頡剛的學術互動,以及顯露的學者風範。
3. 在新作《《西遊記》中神明的由來:兼談《封神演義》、《金瓶梅》及其他》基礎上,進一步研究《西遊記》中提及的神明玉皇大帝、烏巢禪師、 泗洲大聖的由來。
4. 從「香山」與「定光佛」這一新視角切入,對《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的著作年代提出新看法。
相信本書的出版,會對世德堂《西遊記》、胡適、魯迅、顧頡剛在民國時期傳統小說研究的互動情況與學者風範,以及《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的著作年代,進一步深入了解,作出貢獻。特別是世德堂《西遊記》出現一些說法:孫悟空一翻「十萬八千」里、西天取經「十萬八千」里、大藏經數五千四十八卷、地藏王神獸稱「諦聽」等等,都顯示世德堂《西遊記》的編寫者是知悉禪宗語錄燈錄的。這一點,也可以從《西遊記》第二回:「祖師復登寶座,與眾說法,談的是公案比語。」看出!而指出世德堂《西遊記》中的濃厚的禪宗身影,恰恰是本書最大的亮點。此外,本書另一亮點是透過南天寶德關/寶德關這一視角,探知陽本《西遊記》、《封神演義》受《華光天王傳》影響,其成書在《華光天王傳》(萬曆二十二年至二十八年間成書)之後。